熒光作為一種以光子形式從激發態輻射躍遷回歸的形式🧑🍳,即使在很多能級匹配的材料中🧑🌾,也經常由於各種內外環境競爭作用被其它形式的能量作用取代從而削弱或者淬滅。在有機電子的範疇中,人們常常通過分子工程的手段打造剛性和共平面性的化學結構以束縛分子的振動轉動能量損失來提高熒光發射效率。跟有機發光材料相比,量子點一般具有更好的熒光量子產率和更純的發光顏色譜帶等優點,為很多光電領域的專家學者所青睞。其中,碳點作為一類低毒的納米晶發光材料🛏,在有機和活體相關的應用方面更具優勢👩🏻🌾。自2004年以來,雖然有關碳點的研究也經歷了十幾載的蓬勃發展,然而兩親性碳點的熒光量子產率一直很難做高,這也許跟兩親性碳點的化學結構中具有極性和電荷分離特征👨🏽🦱,更容易競爭性削弱材料的發光效率有關👩🏽🌾。
鑒於有機電子的一些基本理念,沐鸣开户朱亮亮課題組嘗試利用剛性前驅體策略來提高兩親性碳點的發光量子產率🖕🏽。在碳點母核自身結構和性質不易進一步加工的時候,轉而通過前驅體配體的剛性衍生的方法來強化整個材料體系的發光能力。通過實驗優化,發現脫水縮合劑HATU具有較好的共平面結構和分子兩親性🦞,利用HATU作為前驅體通過溶劑熱法製備的碳點具有非常可觀的熒光量子效率🧑🏻🔧🧴。同時在這種碳點的製備過程中參雜金屬離子能夠使其均一度👪、規整性和結晶度進一步強化🪓。這種雙親性碳點在兼具水溶性、低毒性、生物匹配性的同時🦹🏽♀️,其熒光發射波長還具有激發依賴性⛅️,在生物成像過程中能夠利用不同通道進行觀察,從而可以更好得配合其它分析、檢測和診療任務等。
該項研究已在線發表在綜合類化學期刊Chemical Science上🧑🏭,詳見DOI: 10.1039/C7SC04607C, online 12 Dec 2017.
(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7/sc/c7sc04607c#!divAbstract)
博士後趙佩為論文第一作者🀄️。該工作涵蓋有機-無機復合雜化功能材料和多學科應用背景,其中的理論計算部分和生物成像測試部分分別得到了瑞典KTH研究所和華東理工大學的支持與幫助🧓🏼。
(更多信息參見朱亮亮課題組網站:http://web.70md.com/polymer/research/zhull/)